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净土圣贤录新白话版23

导读:净土圣贤录新白话版23 明如荣 如荣,字大贤,是杭州海宁人。壮年时靠屠宰为生,被猪咬了,于是有感悟,到县城的北寺,剃度出家为僧。后来依归云栖寺,这时已六十岁了。白天随众人劳作,夜里持佛名号,精勤...
净土圣贤录新白话版23

明如荣

如荣,字大贤,是杭州海宁人。壮年时靠屠宰为生,被猪咬了,于是有感悟,到县城的北寺,剃度出家为僧。后来依归云栖寺,这时已六十岁了。白天随众人劳作,夜里持佛名号,精勤不懈怠。万历九年,往生那天,设斋饭供僧人,长跪在佛像前,高声称念“愿生西方”三遍。众人环绕唱佛,如荣就合掌往生了。(《云栖纪事》)

明如清

如清,字法原,姓阮,是绍兴上虞人。初出家在西湖龙井寺,后来到云栖寺,专志念佛,诵读《法华经》,一天到晚礼拜。万历十一年,有病态,缠绵数月,病重时,听到堂中念佛声,忽然起坐很有精神。到半夜时,合掌注视佛像,仰望着就往生了。(《云栖纪事》)

明广制

广制,字安庐,不清楚他的出身。少年时梦见进入金盘庵,拱手立在琉璃灯下,面向西方三圣像。周围寂静没有人影,内心清净,觉得快乐。稍后长大,又梦见进入安隐庵,见观音大士作出思念众生的样子,从此,发起出世的志向。二十岁出家,拜云栖大师,听说西方净土没有轮回的苦,就欢喜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有回归停泊处了。”于是精研净土法门,作有怀净土的诗,以及词赋,多是清新婉约可以朗诵的。现在记录他的《怀净土赋》序说:“清泰的国土,就是西方的珍贵地域啊。下水就有瑶池玉洲,上岸就有宝阶金道,都是法身大士所化现的,所有上等善人盘桓的地方啊。而那都城的华丽,宫室的美好,却超越仙都的玄虚,跨越天宫的壮丽了。所以十方交口称赞,各经典都有记载,难道不是因为它的国土殊胜,它的方法快捷吗?或者名声超出其它刹土,或者本体不同于其它各方世界。起始脱离轮回的乡土,最终达到无生的境地,若不是厌离世间憎恶欲望,害怕无常到来,怎么能向往而乐意往生呢?若不是穷究深钻,相信佛法真心实意,怎么能遐想而好求呢?所以我神魂奔驰思绪运作都是净土,念想成结情绪寄托都是净土,醒与睡之间,好像已经往生了啊。洗脱尘世的俗根,把心安放这个极乐境界,忍不住的专想到了极至,就略微写写景致抒发一下胸怀。赋说:‘真原寥廓,不变随缘。有流秽浊而成泥沙,有结清净而为金宝。猗极乐之所庄严,实行愿之所扶持。荫世王以发轸,托法藏以正基。或赞扬于秘典,或咏歌于净诗。证以圣心之如语,莫以凡情而致疑。邈彼奇域,幽玄窈窕。拘墟者守见而不信,信浅者滞情而莫晓。斥鷃翱翔于蓬蒿,罔测搏风之矫矫。理微事而不彰,果微因而莫兆。虑亡羊面泣歧,守持名之一道。睹灵验而西徂,忽吾生之将行。仍先圣之故辙,泊不死之寿庭。苟上善之可攀,亦何惮于疑城。释生死之桎梏,畅无生之高情。被铢衣之拂拂,振金锡之铃铃。披宝叶之蒙茏,蹈珍萼之峥嵘。陟璇空而欲上,顾碧落而迅征。蹑穹隆之飞观,临下界之玄冥。抟空青以为盖,指林翠而为屏。揽披风之绿条,扪含露之紫茎。虽未及于登堂,乃先得乎长生。既契心于幽旨,入重玄而夷平。获缓步于九逵,路靡滞而不通。恣心目之旷朗,任来往之从容。蹴勾衣之忍草,蹂灭跗之落红。睹鹦鹉之裔裔,听迦陵之嗈嗈。过灵沼而试浴,水随意以沦胸。涤八垢之污浊,洗五盖之冥蒙。追远公之芳轨,步善导之玄踪。唯兹圣境,空王所都。行树夹以引路,莲华结而成居。绀宇嵯峨于中林,朱阁玲珑于方隅。流霞光于翼棂,承曦影于绮疏。鸟昼啼而夜息,华夕合而晨敷。天乐同繁于风叶,契经合响于流渠。庭富蓝田之玉,渊沉赤水之珠。举衣裓以盛华,听说法而陵虚。怳兮没此而见彼,杳兮出有而入无。骋斯须之神变,同万亿之浮屠。体静气闲,心境都捐。肯綮未尝,神遇无全。饮智海之洪涛,吸长鲸之百川。御风而行,衣角高褰。法鼓琅琅而振响,异香馥馥以飏烟。行道出林间之众,散华来空外之仙。聆水鸟之法音,同石窦之迸泉。始兼空有之说,畅以圣谛之篇。深入即离之境,妙出有无之间。一空有以齐旨,亡真假而得玄。既中道之不存,泯圆观于三翻。谈不二于毗耶,贵净名之无言。合万物以成己,归同体之自然。’”后来不知他的去向。(《净土杂咏并序》)

明真缘

真缘,字慧广,姓姚,是常州无锡人。三十岁出家,参访了所有老前辈,经历十六年,得到念佛三昧。万历二十二年,住在锡明州阿育王寺,亲眼看到铜陵舍利放光,光中现出释迦文佛。于是要发誓焚身供养佛,请众僧人,供施柴禾,每人给他一把,堆成高座,然后用香油涂满身体,盘坐在柴禾上,合掌念诵佛号,火烧遍全身,瞬间化成灰烬。众人见五色光,从顶门冒出,光中现菩萨金身,长二尺左右,光芒四照,久久才灭。(《狯园》)

明传记

传记,是宁波鄞县人。喜好独居,每天把诵读《法华经》作为主课,达到九千七百多部,世人称他是法华和尚。万历十四年,司勋虞淳熙,举办法华三昧忏,传记闭关修长佛期三次,经历九年寒暑,屡次有祥瑞感应。后来住在杭州西溪道场,挑水砍柴,做各种佛事。有人说:“和尚还在作这些有为的功德?”传记严厉地说:“无为难道在有为外吗?”四十一年七月,告别弟子们,称念佛名号三千声,唱念《妙法莲华经》名几声,面向西方,合掌往生。过一天,顶门还有温暖,异香满室。(《法华持验》)

明德清

德清,字澄印,晚年号称憨山老人,是金陵蔡氏子弟。母亲梦见观音抱送童子来就怀孕了,到出生时,白色胞衣两重。十九岁出家,专心念佛,一天晚上,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在空中,就在西边日落处,面目光彩,了了分明。从此佛相清晰的样子,时时在眼前,然后到五台山修禅定,发明心性。刺血抄写《华严经》,每下一笔,念佛一声,时间一久,动静一如。万历十年,德清住在牢山,李太后派人送金钱建造寺院,赏赐匾额叫海印。当时太后数次派中使(宫中宦官)修建塔寺,当朝权贵与中使有矛盾,叫东厂役(明朝特务机关)假扮道士敲击登闻鼓告状,以侵占的罪名上告。事情牵连到德清,罪名是私自建造寺院,发配流放到雷州。德清所到之处,现在家相说法,又发心宏扬经典,有疏论、楞伽、楞严等经典。四十二岁,奉朝庭的恩诏,恢复僧服。返回路过庐山,搭建庵堂在五老峰下,效仿慧远大师,早晚修净业越来越精进。当时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因而问修净土的法要。德清说:“佛说修行解脱生死的法,方便有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这个法门,却是佛不问自说,三种根性普遍涵盖,四类众生全都包括,不是只为方便下根人而设立的啊。经上说:‘若净佛土,当净自心。’现今修行净业,必须以清净心为本。要清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业三种(杀盗淫)口业四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三种(贪嗔痴),这十恶业,是三恶道的苦因。如今持戒的关键,先须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心就自然清净。在这清净心中,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发愿往生安养国,树立念佛正行。但念佛一定要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单提起一念,把一句阿弥陀佛作为命根子,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吃饭喝水,转身弯腰,动静闲忙,在一切的时候,不愚痴不糊涂,并且没有别的缘。如此用心,越久越纯熟,甚至梦中也不忘失,清醒睡着都一样,那么工夫绵密,打成一片,就是得力的时候啊。如果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束留住,感应到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必定是往生的效验啊。但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还要有观想助行,更加稳当。佛为韦提希夫人说十六妙观法(《观无量寿经》事迹),就能在这一生成就。现今应当在十六观中,随便取一观法,或者单一观想佛及菩萨妙相,或观想净土境界,如《弥陀经》上说的莲华宝池等,随自己的意观想。如果观想分明,那么在一整天中,当下就如身在净土,临命终时,一念顿时往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远断除恶念烦恼。用这样的清净心,观与念相继不断,修净土的道理,不过如此。”又有净心居士,问:“念佛不能成片,请开示。”德清开示说:“修行第一要务就是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而且众生无量劫来以,念念都是妄想,凡情的根性坚固遮蔽,就是今世出生以来,何曾有过一念是痛切地为生死着想呢?平常念念都随着凡情,从未反省过。如今要用虚浮的信心,就要断掉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一车的薪火,有这样的道理吗?若是果真为生死心切,念念迫切救你头上燃着的火,只恐怕一失人身,百劫难再恢复,就要将这一声佛号咬定,一定要敌过妄想,在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这样下苦切的工夫,久久纯熟,自然与佛相应,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了。这事完全要自己努力,如果只是将念佛做门面,这样的话到驴年也没有受用的时候。只须要勇猛,再不要迟疑。”德清住庐山几年,然后到曹溪。天启三年十月,示现微病,对别人说:“老僧我世间缘分要完了。”接着沐浴焚香,端坐往生了,有光照亮天空,享年七十八岁。(《梦游集》)

明传灯

传灯,姓叶,是衢州人。少年时跟从进贤映庵禅师剃发出家,随后拜百松法师,听讲《法华经》,若有所悟。接着问楞严大定的要旨,百松瞪眼看周围,传灯当下就契入佛法了,百松把就金云紫袈裟送给了传灯。传灯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法,没有虚过一天。传灯选择幽溪高明寺住,先是有本地人叶祺,安葬父亲在寺院后面,梦到神说:“这是圣道场地,将有肉身菩萨来,大作佛事,赶紧搬走。”叶祺不信,不久全家生病,这才害怕搬走了。第二天,传灯到来,就在那里建立天台祖庭,学人同修会集。曾经在新昌大佛像前登座讲法,众人听到石室中有天乐铿锵响,讲完就寂静了。曾经著作《净土生无生论》,融会空假中三观,阐扬净土法门。又有《法语》一篇,最为切要,其中说道:“杨次公(宋朝杨杰)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对娑婆世界有一点爱放不下,那么临终就被这爱牵引,何况更多爱呢?对极乐世界有一点念不专一,那么临终就被这念转移,何况更多念呢?这个爱恋,有轻的重的,厚的薄的,正报的,依报的。列出这些名目,其中有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法术技艺、衣服饮食、房屋田园、林泉华草、珍宝玩物,不能细说。有一样东西不能忘,就是爱;有一念不能放下,就是爱;有一爱挂在心上,念就不专一;有一念不归向专一,就不能往生净土。有人问:减轻爱有办法吗?回答:减轻爱,莫过于专注一念。问:专注一念有办法吗?回答:专注一念,莫过于减轻爱。因为念不专一,所以心散乱就有各种缘产生;心散乱有各种缘,于是追逐外境纷乱奔忙产生了。娑婆世界有一境界,众生就有一妄心;众生有一妄心,娑婆世界就有一境界。各种缘的内动,心就向外奔忙,心境交互作用,纷乱如尘沙。所以想要减轻那爱,不如杜绝那境界,所有境界都空了,万缘就寂灭了;万缘都寂灭了,专注一念自然成就;专注一念既然成就,爱缘就都尽了。问:杜绝境界有办法吗?回答:所谓杜绝境界,不是清除所有,也不是闭眼不看啊。当下的境界明白它是虚幻,体会本源而空无所有啊。万法本来不是实有,有的是情识;所以情识在物就在,情识空物就空,万法都空了,而本性就现前了;本性现前,而情识就息止了,自然而然,不是勉强的。《楞严经》所谓的‘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所以要杜绝外境,莫过于体会到万物的虚幻;体会万物的虚幻,情识就自然断绝了;情识断绝,爱就不生起,而万法唯心现前,念的专一就成就了。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两方面的一去一来,是不容有一点间隔的;那功效的快速,就像鼓槌敲鼓只是一瞬间。学道的人,应该在这地方用心。问:减轻爱已经明白了,专注一念怎么做?回答:专注一念的道理有三个,叫做信,叫做行,叫做愿。一、求生极乐,以诚信为开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师的教法,凡是讲解净土的书,都须要了解弄懂,领悟到极乐世界原本就是我唯心的净土,不是别的什么土。了悟到弥陀原本就是我本性中的佛,不是别的什么佛。二、修行的人,行门有二种,一是正,二是助。正行又有二种,一是称名,二是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上说的,七天持名,一心不乱。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的不同,比如口里念佛名,心系念在净土的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如果心有妄想,就要约束收回。这须要发决坚定的心,断除来世的念头,抛开世间的事,放下攀缘的心,使专念的心渐渐增长。从短暂到长久,从少到多,一天二天,甚至七天,毕竟要成就一心不乱而后已,这就是事一心啊。如果明白这个理,那么极乐世界的净因成就了,临终的正念是必然的。亲眼见到阿弥陀佛,垂手来接引,往生净土必然无疑了。理一心也没有别的,只是在事一心上,念念清楚,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平等,十方互相融会,不是空不是有,不是自己不是他人,无去无来,不生不灭。

现前一念的心,便是未来的净土。虽念却没有念,没有念就是念。没有生就是生,虽生却没有生。在没有什么可念的状态中,猛烈地念佛。在没有什么可生的状态中,猛烈地求往生。这是在事一心中去明白理一心啊。其次是观想的人,就如《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境界有十六种,观佛最切要。应当观想阿弥陀佛一丈六尺高的身躯,好像是紫磨黄金色的像,立在华池上,作出垂手接引的样子。那身躯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这二种正行,应当相互配合进行。凡是行住坐卧时,就一心称佛名号;凡是盘坐时,就心心观想佛相。经行累了,就盘坐观想佛相,坐够了,就经行称佛名号。如果在四种威仪(行住坐卧)中,修行不间断,往生净土必定无疑了。助行也有二种。一是世间的修行。如孝顺父母,修行世间的仁慈,慈心不杀,守持戒律。一切利益之事,如果能回向西方净土,无非都是助道的修行。二是出世的修行。如六度(六波罗蜜)万行,种种的功德,读诵大乘经典,修各种忏法。也须要用回向心来助修,无非都是净土的修行啊。更有一种微妙的助行,当遇到各种因缘外境,处处用心。如见到眷属,应当把他们想成西方净土的法眷。用净土法门开导他们,使他们减轻爱能专注一念,成为将来永远的无生眷属。如果生起恩爱时,应当想到净土眷属,没有情爱,一旦往生净土,就远离这情爱了。如果生起瞋恚时,应当想到净土眷属,没有烦恼,一旦往生净土,就出离这瞋心了。如果受苦时,应当想到净土,没有众苦,只有各种的乐。如果享受乐时,应当想到净土的乐,无边无际。凡是遇到各种因缘外境,都用这样的想法推广开来,那一切时间地点,无非都是净土的助行啊。三、所谓‘愿’,就是净土的航船,要把‘信’作为船舵,‘行’作为船橹,‘愿’作为风帆。没有船舵就没有指南,没有船橹就不能航行,没有风帆就不能乘风破浪快速到达,所以行是表明愿啊。但是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古大德订立的《回向发愿文》;别,就是各自随自己的意愿。广,就是四宏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狭,就是量力而行,决定往生;局,如课诵有定时,随众一起发。遍,就是时时发愿,处处表明心迹。但须要大体符合四宏誓愿,不能随心所欲胡乱订立。有这样三种法,可以往生净土,快速见到弥陀了。一切净土法门,不过如此了。”传灯每年修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坐半行、非坐非行),以自身做榜样率领众人,精进勇猛。注解《楞严经》,《维摩经》等经,凡是这样的文字,必定分享给众人,前后应邀上讲席讲解七十多期。七十五岁时,预知时至,亲手写下《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又高唱经题几遍,平静往生了。(《法华持验》,《净土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