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嘉惠后学。而机薪即尽,后人逐汇其嘉言,以使万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印光大师全集’堪称完备。然世事倥偬,时人或难一窥全貌,故李净通大德,择其精要,汇而刊之曰,‘文抄菁华录’理显真常至精极粹,故被化者广,得度者众,契机利生,功莫大焉!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阅者,深知净土法斗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也。是为序。
民国第二丙子年小满前二日般若念佛会谨识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如何得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佛怨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唯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掐珠念佛时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外道论佛之过
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已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
扶乩与他心通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他心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乩坛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
念佛回向时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阅经
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诵经与听经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阅经之态度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之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能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与世缘
一心念佛,改恶修善,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真信愿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论臂香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
念佛与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其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印光大师云: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此乃净宗门外之事,不可与信愿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门径混滥也。
写经之字体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显。
净土与大通家
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再研楞严及各经论。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也。
理与事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逐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中阴身
中阴,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
神识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年,即此种情事,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难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囧珐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今人之学佛态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有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归
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时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逐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为醍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经出于乩坛。其文悉取华严法华楞严圆觉之成文,并六祖坛经,及合会禅净语录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金口亲宣。由兹逐谓乩坛中经,皆是佛经。古有闭目诵出之经,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而灵峰老人,阅藏知津,目为疑伪。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又撤去,以防伪滥。
持咒、礼佛
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止至诚恳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及者,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体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女权
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临终蒙佛接引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
愚夫愚妇、大通家、参禅、念佛比较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者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秘诀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虽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理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己。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丛林念佛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
念而无念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