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净土圣贤法要新白话版11

导读:净土圣贤法要新白话版11 明传灯杨次公(宋朝杨杰)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对娑婆世界有一点爱放不下,那么临终就被这爱牵引,何况更多爱呢?对极乐世界有一点念不专一,那么临终就被这念...
净土圣贤法要新白话版11

明传灯

杨次公(宋朝杨杰)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对娑婆世界有一点爱放不下,那么临终就被这爱牵引,何况更多爱呢?对极乐世界有一点念不专一,那么临终就被这念转移,何况更多念呢?这个爱恋,有轻的重的,厚的薄的,正报的,依报的。列出这些名目,其中有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法术技艺、衣服饮食、房屋田园、林泉华草、珍宝玩物,不能细说。有一样东西不能忘,就是爱;有一念不能放下,就是爱;有一爱挂在心上,念就不专一;有一念不归向专一,就不能往生净土。

有人问:减轻爱有办法吗?

回答:减轻爱,莫过于专注一念。

问:专注一念有办法吗?

回答:专注一念,莫过于减轻爱。因为念不专一,所以心散乱就有各种缘产生;心散乱有各种缘,于是追逐外境纷乱奔忙产生了。娑婆世界有一境界,众生就有一妄心;众生有一妄心,娑婆世界就有一境界。各种缘的内动,心就向外奔忙,心境交互作用,纷乱如尘沙。所以想要减轻那爱,不如杜绝那境界,所有境界都空了,万缘就寂灭了;万缘都寂灭了,专注一念自然成就;专注一念既然成就,爱缘就都尽了。

问:杜绝境界有办法吗?

回答:所谓杜绝境界,不是清除所有,也不是闭眼不看啊。当下的境界明白它是虚幻,体会本源而空无所有啊。万法本来不是实有,有的是情识;所以情识在物就在,情识空物就空,万法都空了,而本性就现前了;本性现前,而情识就息止了,自然而然,不是勉强的。《楞严经》所谓的“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所以要杜绝外境,莫过于体会到万物的虚幻;体会万物的虚幻,情识就自然断绝了;情识断绝,爱就不生起,而万法唯心现前,念的专一就成就了。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两方面的一去一来,是不容有一点间隔的;那功效的快速,就像鼓槌敲鼓只是一瞬间。学道的人,应该在这地方用心。

问:减轻爱已经明白了,专注一念怎么做?

回答:专注一念的道理有三个,叫做信,叫做行,叫做愿。

一、求生极乐,以诚信为开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师的教法,凡是讲解净土的书,都须要了解弄懂,领悟到极乐世界原本就是我唯心的净土,不是别的什么土。了悟到弥陀原本就是我本性中的佛,不是别的什么佛。

二、修行的人,行门有二种,一是正,二是助。正行又有二种,一是称名,二是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上说的,七天持名,一心不乱。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的不同,比如口里念佛名,心系念在净土的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如果心有妄想,就要约束收回。这须要发起坚定的心,断除来世的念头,抛开世间的事,放下攀缘的心,使专念的心渐渐增长。从短暂到长久,从少到多,一天二天,甚至七天,毕竟要成就一心不乱而后已,这就是事一心啊。如果明白这个理,那么极乐世界的净因成就了,临终的正念是必然的。亲眼见到阿弥陀佛,垂手来接引,往生净土必然无疑了。理一心也没有别的,只是在事一心上,念念清楚,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平等,十方互相融会,不是空不是有,不是自己不是他人,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的心,便是未来的净土。虽念却没有念,没有念就是念。没有生就是生,虽生却没有生。在没有什么可念的状态中,猛烈地念佛。在没有什么可生的状态中,猛烈地求往生。这是在事一心中去明白理一心啊。其次是观想的人,就如《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境界有十六种,观佛最切要。应当观想阿弥陀佛一丈六尺高的身躯,好像是紫磨黄金色的像,立在华池上,作出垂手接引的样子。那身躯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这二种正行,应当相互配合进行。凡是行住坐卧时,就一心称佛名号;凡是盘坐时,就心心观想佛相。经行累了,就盘坐观想佛相,坐够了,就经行称佛名号。如果在四种威仪(行住坐卧)中,修行不间断,往生净土必定无疑了。助行也有二种。一是世间的修行,如孝顺父母,修行世间的仁慈,慈心不杀,守持戒律。一切利益之事,如果能回向西方净土,无非都是助道的修行。二是出世的修行,如六度(六波罗蜜)万行,种种的功德,读诵大乘经典,修各种忏法。也须要用回向心来助修,无非都是净土的修行啊。更有一种微妙的助行,当遇到各种因缘外境,处处用心。如见到眷属,应当把他们想成西方净土的法眷。用净土法门开导他们,使他们减轻爱能专注一念,成为将来永远的无生眷属。如果生起恩爱时,应当想到净土眷属,没有情爱,一旦往生净土,就远离这情爱了。如果生起瞋恚时,应当想到净土眷属,没有烦恼,一旦往生净土,就出离这瞋心了。如果受苦时,应当想到净土,没有众苦,只有各种的乐。如果享受乐时,应当想到净土的乐,无边无际。凡是遇到各种因缘外境,都用这样的想法推广开来,那一切时间地点,无非都是净土的助行啊。

三、所谓‘愿’,就是净土的航船,要把‘信’作为船舵,‘行’作为船橹,‘愿’作为风帆。没有船舵就没有指南,没有船橹就不能航行,没有风帆就不能乘风破浪快速到达,所以行是表明愿啊。但是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古大德订立的《回向发愿文》;别,就是各自随自己的意愿。广,就是四宏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狭,就是量力而行,决定往生;局,如课诵有定时,随众一起发。遍,就是时时发愿,处处表明心迹。但须要大体符合四宏誓愿,不能随心所欲胡乱订立。有这样三种法,可以往生净土,快速见到弥陀了。一切净土法门,不过如此了。(《净土法语》)

清智旭(莲宗九祖)

怎样才是念佛门中的向上一路(彻悟境界)?怎样才能离四句绝百非(参禅指南)?怎样才是念佛人最后的极则(最高准则)?怎样才是淆讹处脑后一锤(打禅机的话)?希望和尚将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话,先放一边去,看看如来的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智旭回答说:向上一著(指彻悟),不是禅不是净,就是禅就是净。才说要参究,就已经是转为下根了。如果真是大丈夫,自然应当真的相信这心能作佛,这心就是佛。只要有一念与佛有相隔,就不叫念佛三昧。若是念念与佛无间,何必再问念佛的是谁?净土至极的准则是,没有念外面的佛,是所念的念,没有佛外面的念,是能念的佛。正当下手时,就不落进四句百非,全身投入了。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一毛孔的光,就是见到十方无量的诸佛。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佛的国土,就是往生到十方诸佛的净土,这就是向上一路。若是舍弃现前的弥陀,另说自性弥陀,舍弃西方净土,另说唯心净土,这是淆讹了公案。经上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这是脑后一锤。只要能深信这一法门,依信生起愿,依愿生起行,那就是念念流出无量的如来,一坐遍满十方微尘的国土,转大法轮(说法)。那光芒照古照今,不是分外的事,哪里止是震动大千世界呢?

至于念佛法门,没有别的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旨罢了。佛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大师说:“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如今的人将念佛看做浅近的勾当,认为是愚夫愚妇的工夫。所以信既然不深,行也就没有力量,终日忽忽悠悠,净土的功夫不能成就。有人巧设方便,想要深切表明这念佛三昧,动不动用参究“谁”这个字作为向上一路。却不知一念现前的心,本来就是离句绝非,不需要特意去离去绝。就是现前一句所念的佛,也本来就是超凡情离知见的,哪里需要说妙说玄呢?只是要信得彻底,守得稳当,一直下念去。或一昼夜念十万,或念五万三万,以决定的数字不少为准。用尽一生,誓死不改变,那这样还不能往生的话,就是三世诸佛打诳语。一旦往生,就永无退转,种种的法门,全都现前了。切忌的是今天张三,明天李四,遇着教下的人,又想寻章摘句搞研究;遇着宗门的人,又想参究问答搞禅机;遇着修律的人,又想搭衣用钵。这是哪一头都不了,哪一笔帐都算不清,哪里知道念熟了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极致的法则教理,都在里面了;一千七百个公案,向上的关键,也在里面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择善法戒摄众生戒),也在里面了。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贪瞋痴,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是非人我,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有一点间断夹杂,就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胡思乱想,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他歧途迷惑,就是大智慧。试着检点自己,对于身心世界,还没有放下;贪瞋痴的念头,还会自然生起;是非人我的计较分别,还自然挂怀不忘;间断与夹杂,还没有除尽;妄想的奔驰,还没有永远消灭;种种其他歧途,还能迷惑志愿,就不是真的念佛啊。要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其他法术。最初下手,须要用念珠,记得分明,制定课程,决定没有缺失。久久纯熟了,不念自然就在念,然后记数也可以,不记数也可以。如果是初发心的人就要说好看的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得不深,实行不得力。就算你讲得十二分教理,懂得一千七百个公案,那都是生死岸边的事,临命终时,决定用不著。(《灵峰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