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佛法,无相,论说

导读: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佛法,无相,论说惠能大师在答五祖的时候,直接就从“无相”一门契入,洃相而作出反问,从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坛经》中仅以此二个相差的称谓中,就将“无相”...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佛法,无相,论说

惠能大师在答五祖的时候,直接就从“无相”一门契入,洃相而作出反问,从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坛经》中仅以此二个相差的称谓中,就将“无相”一下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无相”法门,是能大师思想中的重要之点,也应该是修学上不可忽视的一大要处。

《坛经》中也说道:“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这些都是凡夫众生不能体认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种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

六祖坛经

《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相都是有可坏,当属虚妄的范畴。然有人言声香味触,这只是闻嗅尝觉功能后的一种体现,并没有所谓的相貌,但是,例如贪味而言,味本无相,但是因执成相。如我人所说空法,虚空本无相,但由于执着于有空的存在,那空就成为一种影像之相。

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见惠能答语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门下随众作务,踏碓八月有余。后弘忍为付衣法,命众门人各作一偈以成见解。众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师,待他得法后,我等自可依止。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

《金刚经》中说到真能得见如来,得其法要的,重在于不能在相上错误的认知和执着贪念。所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佛也是体于凡夫众生对于有相执着的烦恼垢病,才有诸经论的诸多论说,谓“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以一切经论,皆破众生身心事相等执。”可见执相对于凡夫修道来说是一种障于出离的重要因缘。

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后作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对此的评价是只到门前,尚未入得门见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并因此而密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楞严经》中所说的“前尘虚妄相想”,它会成为一种影像落在于意识中,而成一种内在的有相法尘,成为一种障道的因缘。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伦理规范思想,将一家一户的小“孝”阐发为普度众生的大“孝”,以此获得儒家思想的认可,可见其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让这项传统美德继续得以发扬,关键在于思想的认可,将孝的菩提种子深植于内心,时时刻刻不忘父母之恩,至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就不需要拘泥于教条的刻板的形式,毕竟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强制性方式加以解决。否则,即便法律赋予了父母起诉子女的权利,即使父母依法行使了这项权利,也不意味着孝心的真正回归。

有相不可执,那所谓的“无相”又该作何阐述?佛在《胜鬘经义记》中这样说道:“云何无相?如马鸣说,是真如法,从本已来,离一切相。谓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别,皆不相应。”佛从无、有、非有、非无、一、异等诸方面对“无相”进行论说,最后总结这些无不是以妄心为源而出生的虚妄分别,当然不能与无相,也即不能与真如法相应了。

慧能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的道理,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语深刻地揭示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

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六祖坛经,六祖慧能。

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佛教认为,只要成了佛,必然就会具备这三身。但六祖这里讲的是“一体三身自性佛”,要成佛,离不开你那个自性,法报化这三身,也离不开你那个自性,离开了这个自性,你凭什么去修行,去开悟,去成佛呢?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但要成佛,就不能到外面去寻觅,必须在自己的自性上下手,这里要看到六祖立法的精要啊!

一句话,“性功不彻,命功不圆”。光修命不修性是得不到圆满的。到了最后,性就是命,命就是性。

要知道,道家的丹道理论和实践,真正发展成熟是在宋元时代,那时在国内是禅宗的一统天下。儒家要向禅宗学习和吸取养料,道家同样在向禅宗学习、吸取营养。吸取的是什么呢?就是明心见性。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坛经

你若用功修行,把无明烦恼扫除了,本来面目就现了,自性清清净净,连动都未动一下。要知道,在这里清净是自性,无明烦恼是自性,扫除无明烦恼的力量也是自性,统统全是你自己。再进一步,法身、报身、化身还是你自己。这个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恶,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简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只能善,不能恶;或只能恶,不能善,那么这个自性就不完满,就不自由,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东西。

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光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提倡人间佛教可以不必重视对戒律的修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不仅要持守戒律,更应当从自性上守戒,坚持无相戒、无相忏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