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六)

导读:问:世人谓天帝常派神祇往察人间善恶之事,善者赐以吉祥,恶者降以灾祸,这些话正确否?(郑胜阳)...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六)

问:世人谓天帝常派神祇往察人间善恶之事,善者赐以吉祥,恶者降以灾祸,这些话正确否?(郑胜阳)

答:世人谓者,世间之看法也,中国儒家,有如是看法。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帝许我罚有罪矣。’‘天锡公纯嘏。’‘天命诛之。’儒家本少观神天者,尚有如是记载,而古今中西宗教,观神天更不胜举矣。佛家虽重因果,然亦不反对事相,万法唯心,神之赏罚,亦心所造,何可非之。

问:后学每观他人病苦,心甚痛苦,常欲以持经咒为他人消除病苦,然自感修持功夫不够,不敢轻试,免招人讥,奈何?为病者除苦,以何法为佳?(郑志西)

答:心甚善也,当存是心。应自惭愧,以求功夫精进,再则默持,不使人知,效则有功德,不效亦无人讥刺。

问:阅树刊一七九期‘大藏会阅’佛说九横经有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其六七八九尚易知外,其余一二三四五各项,均不易解。自愧浅陋,敬请赐教!举例更佳(知止)

答:一、不应饭为饭者:饭、食也,谓不应当吃的东西,强食致损;如有人赌吃大量盐而致死之类。二、不量饭者;谓饮食不知节量。三、不习饭饭者:谓对于某种饮食,素不习惯,勉强食之;或不知时宜,冬夏寒热用药错误之类。四、不出生者;谓旧食未消而再进饮食,致肚腹胀满等。五、止熟者;熟、谓已消化而积在肠中的粪便。谓大小便急时,不即上厕,止之不行,致生诸病。

问:前面有一座山,照一般人之见解,此山是我亲目所见,其存在决无问题,但以光学及生理学来说,我之见此山乃由日球表面原子、分子,剧烈震荡,击动乙太,传达地面,地面物体受之,因其天然震数之异,吸收其某部分,而反射其余,遂分出色彩及明暗,我之见山,乃此自山反射之波动向各方面进行,遇我目中凸镜,曲折而聚于网膜为倒影,其色彩明暗,形状均与面前之山无异,此倒影使网膜上之紫色素起化学变化,刺激视神经端之圆椎体,视神经将此刺激力传至中枢神经,始见山之感觉。以上所说是否法执?那么佛破法与自然科学是否有相同之结论?(吴商生)

答:生之意,以为光学生理学,皆系科学,必经详究实验,发明此理,事无有差。须知法执之义,非单指虚妄错误之事,乃包括一切而论,凡知一而不求他理者,皆法执也。以真如言,如如不动,经有明文,殊不知尚有随缘,心法如是,万法缘然。能圆解方一切无碍,执端则事必不通。目能看山,所引之理,证验确实,然尚有他理,不执此废他可耳,否即法执矣。

问:见性之人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现在要请问,见性以后有神通或是没有?(周慧德)

答:见性即是除惑,除惑有深浅之别,见思惑尽断者,自有神通,故神通亦有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

问:古德云‘向善知识,问见性之路而使心悟,答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这句与楞严经所说的‘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不是相反的?(周慧德)

答:古德所云,其意即‘歇即菩提。’‘但去凡情,别无圣解。’经义大旨,‘远离世间憎爱。’亦即歇了与去凡情等,两不相反。

问:初信者如发心向法师皈依,其手续如何,费用需若干?(如供养等)(王志成)

答:初次皈依,曰反邪三皈。多人同时皈依,法师升座说法,礼则繁,一二人皈依,法师随缘方便,则礼简。其手续,法师之指导,向三宝礼叩,自说三皈三遍,发给皈牒,即为完成,事甚简单,但得益与否,在求皈者心之诚慢,礼之简繁,非其重要。费用供养,并无标准,量己之力,多少不拘,贫无一文,摄受平等。惟所皈依者,必正式出家比丘,乃称僧宝,始符三皈。

问:又拜师傅与向法师皈依,未悉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王志成)

答:拜师之义,求艺解惑,大而文章武术,农工商医,小而洗 衣服,擦皮鞋,各有其技,技各有道。学必求能者传授,此曰拜师。皈依虽亦是拜师,义与前说大异,皈者反邪归正,依者恃之以脱六道也。前者只求其艺,人无分别。后者必出家比丘,方与佛法一体,佛法在僧团中,故称僧团曰宝。皈必三宝,缺一而事不立,则百弊丛生,流入魔外矣。

问:台湾神庙(供神鬼者)是属于道教还是佛教?如果是道教,则何以还供菩萨,(如观世音)其善男信女何以佛徒自居?(心炳)

答:供鬼神之庙,不能以其神定为何教,因民间对于神佛鬼怪,久已不分,只是模糊影响,拜拜而己。再以僧道之徒而论,研教明道之士,固然不少,非僧非道非俗,混充庙祝者亦多。神佛鬼怪,一律供养,彼等非为弘教,不足深责,一般善男信女,自命佛徒,亦是盲知盲从,更难怪矣。

问:若是在三恶道者请佛力能得拔度到西方否?(林洪秀英)

答:佛陀同体大悲,普度九有,二力相感,有缘可超。传载鹦鹉往生,是三恶道可得往生。理虽如此,事却甚少,因三恶道,不易发生觉心,则无感应,二力缺一,故事难成。

问:敬请老师介绍历来高僧大德之著,以便日后能购阅,(生现仅看蕅益、憨山、紫木百、莲池大师全集。觉甚好,因欲多看些。)(周宝月)

答:高僧大德之著,何可胜数,三藏灵文,除经律白文以外,一切论注疏解,皆其所著。学者如求深造,不能舍经而求集,读经参注,两美俱收矣。如必看专集,禅则五灯会元,指月录,坛经等,净则彻悟禅师语录,印光法师文钞等,教则谛闲法师全集,太虚法师全集等,皆大观也。

问:窃有一佛门俗谚,一时不知出于何处典籍史传之中,敢烦请大德开示即‘参禅又念佛,犹如带角虎’。敬请大德惠示告知此语是出于哪一位禅门宗匠之法句及记载于何典传之中?(隐名氏)

答:所询俗语二句,自无典籍可言,若照来函原文,似是俗语矣。但区区亦曾闻有类此之语,录下希参,乃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来问上句,文字与此不同,而义无大离,下句带字,是否戴字之讹,料带定是错字。若据区区所知,句为宋杭州延寿法师之偈,师曾驻锡永明寺,世号曰永明寿禅师,为莲宗之六代祖,著有宗镜录,内有此偈。

问:我们的家里,敬拜的灶君老爷,门官,土地,五土龙神,又是什么教?(林秀艳)

答:此皆中国古俗,所谓五祀之神,不见经传,或系一方之俗,并非家家皆祀也。

问:心经仅念咒语即可?抑应将心经及咒语全念?(郝传森)

答:单念合念,要在心诚,心果诚矣,无所不可。若心敷衍了事,或有口无心,单念合念,皆不如法。

问:感应果系佛之灵验,我佛向无虚愿,我佛决无诳语,凡有感应,即应绝对实现,如果不实现,又系何故?(郝传森)

答:细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当解感应之理。有感斯应,无感不应。凡不得应,皆是感力不足,水能灭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车薪,其火不灭。三冬之冰,半日难消,水非不能灭,冰非不能消,水与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问:一个人一次皈依法师后,有无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师之限?(郝传森)

答:皈依法师,须出家僧,僧者众之谓,皈依师僧团之代表也。皈依僧之义,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众,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师矣。然今人不明此义,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结缘,乃一时之风尚。此不必泥,各随各人之心愿而已。

问:尝阅‘高僧传’(选读)竟未见列有比丘尼者,难道说尼师就不能修成正果吗?(幻愚)

答:君自读高僧传耳,此传专载者比丘。再所云正果,请问何等正果,成佛乎,罗汉乎,往生净土乎?暂不言尼师,君见到高僧,正果是何等?倘能指得出,对尼师便不怀疑。

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金刚经内中扼要之处,众生因处处著相,故驰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骂(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骂,似乎乖伦常,若责之,则生嗔已取于相,与法不合,乞长者释疑。(郑朝信)

答:功夫由勉强而进自然,由著相而进无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浅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处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动作,不免颠倒,明情达理以后,应付环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恶众生,生受花报,死堕三途。父既学佛明道,当加怜悯,外则摄折二法,与以调伏,内则因缘空观,不起嗔念!若不如是,自起烦恼,增他罪业,乃是著相。

问:学佛人不著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无事,则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则已著,不知然否?(郑朝信)

答:众生根性,有利与钝,利者能以顿悟,钝者必须渐修。利根心有妄念,处处著相,经知识开示,能知自己之妄念与著相。钝根妄念著相,而不自知,是以长迷也。念佛法门,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对利根言之,钝根者不足语此。今日多钝根,对于佛法在初信之时,不妨暂取著相,方有个入处。试思念佛拜佛,参禅、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著相,若尽废之,学者起修,无入手处矣。利根一闻千悟,或直超竿头,有此秉赋,许汝承当。

问:人死后灵魂往何处去?(郭明堂)

答:我国儒经中,多有记载,最显明者,易之‘游魂为变’,魂既曰游,是飘荡于大空之中,无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类众生,归纳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狱也。此魂机缘合时,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问:菩萨行愿‘无缘大慈’无缘二字,究竟是怨亲平等,无所不缘乎?抑或无所缘乎?(梁子斡)

答:菩萨行愿,无非六度万行,兹悲喜舍。所谓无缘者,乃自行化他,心不著相,外无攀缘,故曰‘无缘’。

问: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样说来,成佛很容易吗?(赵丽亮)

答:佛言‘若离妄想’,祖师说‘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谈之容易,作之困难,果能离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万劫之习气作祟,不肯离,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无抖擞之力,故沉沦于六道耳。

问: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梁子斡)

答:菩萨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无论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缘则觉,不失继续重修之机。愿力之大,不可思议,历代祖师,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狱,须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狱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两败无益。

\

问:近来之用功者无论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进食,乱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医师可治,但是对此类之者应如何治?(本如)

答:用功并无师承,或是不明经义,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夹杂外道,三毒炽盛,邪知邪见,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医亦不能一疗而愈,自必弃其所修,日久忏悔,再尽人事,延请医生,方法变其思想,药石治其经络,或有效焉。

问:佛度众生否?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吴商生)

答:佛动静语默,皆是度众,而空尽度众之相,故曰佛不度众生。众生性德皆佛,修德以显之,自显自性,故曰佛不度众生。讲说有理有事,此从理上立言也。

问:身体与我固属两回事,何以老师言:我是清清洁洁,不染污点,身体是不净不垢,两者莫不相关,那么依第七识‘我’不是无明吗?(吴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属不净。我指四净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谓无物何染,故曰清净妙心。第七识之我,乃四颠倒之我执,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问:如何在无念中避免掉举?(陈淑英)

答:既无念矣,安有掉举,既无掉举,所避者何?

问:广学多闻好,或是专心念佛好,广学多闻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广学多闻,是不是?究竟应如何?(陈淑英)

答:广学属于求知,念佛属于实行,在世学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应。所谓专心念佛,及多念者,专到万缘放下,多到日课十万,便可不求学闻,与道相应。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声佛,大有时间在,不去求学闻,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问:观世音菩萨与佛有何差别、关系?(闻观世音是觉位大菩萨,彼非已成佛乎?(简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萨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亏,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圆满。菩萨在修地,步步前进,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觉,如朔弦魄望,逐渐增明,无明断尽,佛果即成。然观音菩萨,则当别论,此菩萨早证佛果,名‘正法明如来’,以悲心过重故,化菩萨身,协助各土之佛度众,此差别与关系也。

问: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因为‘他’还要听释迦说法),为什么就知道要继释迦后到此世界立教说法?(简宗修)

答:此世尊之悬记,载诸经典,据圣言量而言,非随便云云。

问:佛教有十殿阎罗殿,而且有十殿阎罗王等等,这记载是依人间的事来表显理之方便说,或者人间以外实有所在?(周怡君)

答:阎罗之名,散见各经,十王之名,则系中国及日本所撰。为人世之外,确有之境,此是对初学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实语,几时学人悟彻真如,则三千大千皆空,必证无相三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则惑业牵缠,自讨其苦。台端既有心学佛,须看佛经为根据,深信因果入正见。

问:六祖坛经行由品有一段,惠能掷衣钵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动,请解疑,衣钵不多重,如何提不动?(周怡君)

答:证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体支配事相。六祖证道人也,衣钵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惊小怪。经云‘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仅使衣钵不动,故曰小事一端。

问:请解疑一体不二的定慧在时间上可以说明何者为先否?(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从事上简单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则时间上,定先慧后。若以理论,则又有他说。

问:一般人士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又外道种种邪说之破坏佛法,佛教论藏中有否辟斥之论?祈细示明。(吕理由)

答:古无斥佛教‘迷信、消极’名词,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时髦,此等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何必计较。如有悲心度之,亦须拣时潮流行之事与说,若考据文献,恐不契机,无论其文字难明,彼目中亦无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汉苍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师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师之广弘明集,宋相张商英之护法论等皆是也。

问:在家人志愿要出家研究佛学为佛弘化,后来因为家中环境关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请示明。(吕理由)

答:此为志愿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问:佛法不许辄显神通,况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业力自业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与业力,谨闻命矣,近年来学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无知之人生谤,转不如修净土宗带业往生为稳妥,然否?(王超一)

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学佛者,第一义谛在了生死,非仅为得通,即为毕事。所谓神通者,不过是一种技能,求了生死为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见,是正法眼。

问:明心见性是否可了脱生死,金刚经言,声闻乘一为‘入流’一为‘一往来’,以未脱离轮回,即未了脱生死,然否?(王超一)

答:明心见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三为纤月,初七八为上弦,十四五为满月。声闻乘之一二三果,见性未彻,如纤光之月,未脱生死。四果罗汉,见性三德解脱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断分段生死矣。

问:在第十四讲(乙)项上说:人身难得,犹如‘高山垂线穿针,盲龟浮木伸头’,这和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进入针孔更难’,是同样的比喻,这恐怕是全为鼓励人向善而说的吧?如果说是事实,那就是说修净土的人,只要一诚,则万修万人去,极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坠入三途,不再作人。如此,则那些乘愿再来度世的佛,将无人可度了?再说,台湾正患人多,这些人身,是由各天国堕落下来的呢?还是因为恶道罪满又变而为了人呢?殊难自解,请赐教。(金亚铎)

答:线本能穿入针孔,龟头亦能伸出板洞,所难能者,乃遇缘不易耳,此仅言人身难得,有如此者,并非言信佛,为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三途,范围划清,方易讲话此其一。骆驼大而针孔小,本无进入之可能,其言乃绝对所无,与线针龟头本洞不侔此其二。修净土诚心,万修万去,是言生西解脱,不是言修求此间人身此其三。乘愿再来,是为此间有众未度,不是因为愿来,而愁此间无人也此其四。眼前之事,有何难明,暂不必远观天国堕落,及恶道罪满此其五。

问:神通是修行的一种境界,亦是度人的一种法门,若济公活佛,金山活佛,均以神通变化,观音显像,亦是神通。英国有灵魂研究社,法国有招鬼术,亦是依神通,证明有神,于弘扬佛法,均属有益。车免近人心不古,作恶多端,如不示警,谁肯回头,只以佛不妄语为证,与以圣经证明上帝,又何择焉?中庸说‘体物而不可遗’,即是依物证神,如龟筮之类,又如能摄神像,更可使人起信,我之信有因果,乃以各种神通,均与佛所说者相符故耳。管见是否请指正?(金亚铎)

答:学佛者,非必不要神通,乃不许炫耀神通,及不许舍了生死,专学神通耳。凡事有利有弊,不能两全,故利弊相较,有避就之训。若为劝众,轻易显通,必有奸人以魔术充通,为非作歹,黄巾白莲等,皆其例也。若言儒经而有龟筮,佛法亦许轮相占察,若言示警,阳律设有监狱,冥报之现于世者,无时无之,且佛经儒史,记载累累,奈今之人,置若罔闻何?若现神通,未必不招妖术惑众之嫌,是迫急操切,反生障碍。此等事只能有德者,偶一为之,若专尚此,是行不由正也,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佛戒向俗炫示神通。

问:照达尔文物竞天择之理,是优胜劣败,纯依强弱而不依善恶。麒麟绝种,是因其仁,人类在太初时亦然,迨思想发达,乃归于得道多助的人;请就善恶之报,予以开示。(金亚铎)

答:学说根于心理,有说必求其圆,合己者则引之,然非一定之理也。麟因其仁而绝,只其一端,枭獍不仁,亦未见充满人间。再者,凡事必彻上彻下统观,不能只论眼前,曹操弑后与皇子,而有天下,眼前也,司马氏依样葫芦,结果也。历史所载类此者,岂只千百,因果昭昭,奚必再举。达氏适者生存之语,却可玩味,唐虞世凤麟游,地狱界恶人入,蜂蝶翔香花之间,蝇蛆嘬粪坑之内,物类相感,我不疑焉。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

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文,及亲传之衣钵,皆来中国,是释尊及法,早以中国为基矣。

问:观音菩萨手拿这个净瓶与杨枝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林秀艳)

答:观音菩萨,诸法自在,手中净瓶,随念应化而有,岂同凡夫用物,各处索求耶?如一净瓶须向外求,则千手观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说其来处也。

问:观音菩萨要那净瓶与杨枝有什么意思?(林秀艳)

答:净瓶贮有甘露,遇缘即洒,洒人息烦恼,洒地得清凉。

问:观音菩萨头上带的帽子有一位佛系什么佛?(林秀艳)

答:观音菩萨,乃极乐世界之圣,来游娑婆,接引众生,往生西方,亲觐弥陀。头顶所戴,即是弥陀。

问:观音菩萨出生在何地及经过?请示。(林秀艳)

答:观音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无量世界,皆曾化身,何能一一记其生地,及其经过。只有根据经典,主眼前之事,此尊现在极乐,即是生在极乐,遍游娑婆,寻声救苦,教人念佛,往生西方。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

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并无主权,主张心即是佛,高出一切,能造万法,转能祸福。以上所举,是佛与他教不同之略也。

问: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长?(胡美月)

答: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线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数百年,其代代弟子数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长,但论佛在世之弟子,数亦万千,如问其长,应提出几人,方著边际。兹即广泛问之,只有广泛答之,无量世界,无所不见,众生心念,无所不知,过去未来,如现眼前,飞行自在,化身无量。能将须弥山纳芥子中,四王忉利诸天入内而不觉,四大海入一毛孔,诸龙鬼神而无娆,能促一劫为七日,能演七日为一劫,能将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飞往十方,且能掷过恒沙世界,而使一切众生不动,一口吸尽十方世界所有有诸风,一腹藏尽十方世界劫尽之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问:皈依佛两足尊怎样解释?(胡美月)

答:两足类中,如人与天等,以佛为尊,此言外形。福德智慧,两者具足,以佛为尊,此言内德。皈者,迷而归返,依者,恃之得度。合言我辈愚迷凡夫,应向佛投托依靠,了脱生死,离苦得乐也。

问:‘佛教’两字的名称怎样解释?(胡美月)

答:自能觉,而能以自所觉者觉他,此两事皆能作极圆满,是佛字义。以道法授人,使其依而修之,是教字义。合言之即以真觉之道,开场传授,使众修持,而证佛果,即‘佛教’义。

问:我们是在家混杂之家庭,如何解脱杂烦与无明?(胡美月)

答:希圣希贤,成佛作祖,乃人人应为之事,绝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众弟子,皆能证果,是其明证。不过在家者世务繁杂,较难清净耳。然果能善巧方便,运用得宜,犹之火中种莲,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当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虽各有其难易,惟有志者,无不竟成也。

问:在深山修道,如无高僧大德指导,自己又不懂指参禅方法,应用何经作参考。(张永吉)

答:深山修行,等于闭关,必达教相,方好为之,否则盲修瞎练,歧路多歧。经典须问自己欲修何法,开卷读之,始得其助,否则南辕北辙,甚或不解文义,毫无所得。

问:鸟巢禅师是何时人,出身若何,一生有何事迹,他在何山修行,他修行的方法是怎样的?敬请详示。(张永吉)

答:师为唐朝代宗时人。俗姓潘。九岁出家,遍参南北名师,发明心地。后在秦望山,一盘曲如盖之松上栖止,人号曰鸟巢禅师,后即于此坐化。

问:回向文里有‘巧把尘劳当佛事’是什么意思?如何实行?(白张文适)

答:尘劳乃烦恼之异名,烦恼能蒙垢真性,故曰尘,又能搅乱身心,故曰劳。世间诸事,多属烦恼,当取善巧方便之法,将一切烦恼,作为自觉觉他之助缘,所谓烦恼即是菩提。应如是知,应如是行。

问:释尊以前诸佛为什么没经典?(白张文适)

答:世间有成住坏空,佛法有正像末灭,前佛非无经典,但法至灭期,世至坏时,经典即不存矣。试看我国有史记载之事,最古者,为伏羲神农,才不过五千年耳,其书安在,况前佛与释尊相距若干劫数,经典焉得留至现在。更要知佛佛道同,今日释尊所说,亦即前佛之经也。

问:金刚经中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林正考)

答:此四句解法不一,台端大概学佛不久,区区只说容易明白之一种,后来学有进步,自会他讲。我是说自己身体,人是说他人,众生是说多数,寿者是说连续不断,相是说形状。大意是人我众生寿者等,只有假相,并无实体。

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意思?(林正考)

答:大意是发心,要上成佛果,下度众生。

问:在‘十二因缘’讲表中,‘过去有因缘故现在有苦果,现在有因缘故未来有苦果。’问题是为何苦果多,而不见有乐之果?语云‘破迷则能启悟’‘离苦自可得乐’请回答不见乐之果的原因?(陈岚山)

答:三界火宅,生死不断,苦也。涅槃寂静,不生不灭,乐也。凡夫不知,故须开悟,必了生死,始得真乐。十二因缘自‘无明’位起,顺序下行,至‘老死’位,名曰流转门,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不出世间,故皆苦也。若从‘老死’位起,向上逆断,任何一位截去,名曰还灭门,灭去前之苦因,则无后之苦果,超出三界,始得乐也。

问:请问如何解释三界火宅?(游琦)

答:此义出法华经,三界一词谅能了解。火宅是喻,所住之宅,周围积柴燃火,住此宅中,能安几时,不过倾刻,即成灰烬。众生住在娑婆,众苦交煎,生死不断,亦由是耳。

问:请问一佛土的土是何解?(游琦)

答:土谓地土,即是今称之‘所在’。不必呆板指土壤之土讲,娑婆之南瞻部洲,地是土质,他所之地非尽土耳。

问:请问孝父母中不是也有‘爱’吗?您说这是世俗人的说法,那么佛家如何说呢?(游琦)

答:爱是情之发,所向为父母,定其名曰孝,此爱之正者,不伤性德。若以爱向财色,定其名曰贪淫,此爱之邪者,则伤性德。爱之邪是为恶业,爱之正为有漏善业,学佛修行之人,未到业尽情空虽孝仍是爱见,若惑断智开,则孝出于性德,纯乎自然,非有爱矣。

问:各经皆有天人龙鬼阿修罗,护佛闻法,地狱之道,六道之一,何以不列在内?(周慧德)

答:居士本甚聪明,此事何必多问,汝所问者,暂且不变。我一问题,请汝答覆?本月国庆已到。男女各界,任凭参加,可谓无遮大会。但过去之时,未曾见有监狱之囚人参加,是何道理,请明以告我?

声声不断念弥陀 放下尘心得力多 影去影来何所有 镜轮终日久揩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