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们是否会谈得来

导读: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们是否会谈得来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创立了佛教,佛教指引人们明了自性回归智慧。据典籍记载老子和佛陀是同一时期的人,...
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们是否会谈得来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创立了佛教,佛教指引人们明了自性回归智慧。据典籍记载老子和佛陀是同一时期的人,可并没有见过面,这对那个时期的文化领域是很大的损失。虽然没见过面,但可以从已知的典籍中让他们的思想相遇,本文通过3点进行对比,看他们是否可以谈的来。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这个范围太大了,小到微尘大到宇宙,全部包含在内。老子通过道德经中五千多个文字,对“道”及“德”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使人们可以略窥其中的“博大真实”。

佛陀的教法是“法”,八万四千全部容纳于法。用空相、六根和中道等等来进行解释“虚空”是什么,人的本来面目怎样,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该如何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空的境界。

说到这,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注意!(划重点)那就是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比市面上的通行本道德经,早了100多年的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因为互有缺失学者将其合定为“帛书老子”。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有人将道德经的文字篡改了。道德经全文才5000多个字,改动的地方达到数百处,这是古人为了避讳当权者的名号做的改动。

比如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常”字根据帛书老子应该是“恒”字。这两个字看起来意思差不多,实际上差很多。常,有经常的意思,代表起伏不定。而恒字就很明确,代表永远不动。在综合一整句看,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建议看的时候最好互相参考)此文以帛书老子为示例。接着来看具体原因。

帛书老子(局部)

一、帛书老子第25章中明确指出“道”独立运行,无始无终,老子不知它叫什么,勉强叫做“道”。其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自然。自然不等于道,但道包括自然。

佛教“金刚经”中,佛陀告诉须菩提,不要认为佛陀说的法是佛陀的意思,不要把法当作自己的念头。如果有人说佛陀说过法,那就是毁谤佛陀。那是他不能了解佛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须菩提,本来是没有什么法可说的,只是假借一个法来说明法,所以不能认为佛陀在说法。

可以看出,前后文所用文字虽然不同,表述的意思却是一致的。老子知道有“太虚”的存在,不知道它叫什么,替它取名“道”来进行解释太虚。佛陀也知道虚空的存在,假借有一个“法”来解释“虚空”。无论是太虚还是虚空都是不可明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竖立一个概念来进行理解和感悟。

在这基础上老子进一步阐释四大,天、地、人、自然,前三者归属自然,自然归属于道,道归属于太虚。佛陀阐释地、火、水、风四大基本元素皆空。由元素构成的万物最后归属于虚空。

二、在帛书老子第12章中,五色不是让人眼睛失明,而是看太多的东西会迷惑自己的心。五音也不是让人失聪,而是让人心思杂乱。五味确实让人鼻子和嘴巴很享受,但这会陷入对欲望无休止的索取,长期这样做危险随时都会降临。骑马打猎会唤醒人们潜藏在心底的杀戮之心。好的东西会让人手足无措,心不在焉。所以圣人仅仅吃饱肚子就可以了,不想其它。

在“佛教大辞典”中六识为,眼、耳、鼻、舌、身、意。

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意是所思所想。这代表人身心以及官能的感受,识,是分辨外在的环境会对心产生何种作用,亦称外境。受,是外境对内境已经产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舍弃远离这些会让人意乱情迷的事物,使人心神安定。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淡泊才能明志和宁静才能致远一样。这些都是让人清醒让人认识自我,帮助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不浪费有限的光阴,最终对生命进行升华。

三、帛书老子第5章中,天地对待一切都很公平,圣人对百姓很公平,最好让自己一心不乱,守在中间的位置上,才能掌握人生。

佛教“大宝积经”中。我和无我各占一边,不在这边也不在那边。继而没有可以“看见”的事物,没有“形象”的事物,不用去理解,也不用去知晓,就是中道。

这里,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不偏不向,保持在“中”。中不代表正中间,像人吃饭,吃的太饱会撑的很不舒服,吃的太少与身体所需的能量不成正比,在八分饱时刚刚好。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相同的概念。通俗的讲就是要把握尺度,在安稳的状态下理解看透事物的本质,对自我进行突破,然后再超越之前的这些,最后得到智慧,才能对人生有所掌握,就是中道。

由此,老子和佛陀虽然有不同的见解,但在核心的“道”与“虚空”以及本文所举的例子中,有很多的共识。假如他们会面的话,一定会有更多高深的思想诞生,对人类有更大的帮助。但这毕竟是假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答案。笔者以为他们应该能谈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