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线网
大悲咒在线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贤崇法师/ 文章正文

花开见佛,心即灵山

导读:(按:指导语宜采用平缓、安和的语调,以此发挥慈悲、智慧的能量,在必要处要为修行者留下充分的静观时间。)请各位同修将手中所有东西都放下。一切放下,万缘休息,面对墙壁坐下。身体放松,意念放松,心灵放松。这堂课可以成为“面壁观”。  六祖惠能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刻,请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安宁,为什么不能接纳敌人...

花开见佛,心即灵山

  (按:指导语宜采用平缓、安和的语调,以此发挥慈悲、智慧的能量,在必要处要为修行者留下充分的静观时间。)

  请各位同修将手中所有东西都放下。一切放下,万缘休息,面对墙壁坐下。身体放松,意念放松,心灵放松。这堂课可以成为“面壁观”。

  六祖惠能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刻,请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安宁,为什么不能接纳敌人,为什么不能面对自己,为什么处处碰壁、无法超越瓶颈?

  观照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我们的内心都是清亮的、喜乐的、柔和的,如何现在附着了如许烦恼?面对自己,觉察自己,超越自己。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多了我而平添光彩,也不会因为少了我而有所损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世间的一切,都由于因缘和合而存在,由于因缘离散而消失。世间的诸法,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一切都是过程:你的辉煌,你的失败,你的青春,你的老迈,你的顺畅,你的纠结,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经过,一切都会过去。

  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用“本来无一物”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回想你与父母的相处,与伴侣的相处,与孩子的相处,与员工的相处,与同事的相处……我本来很清明,本来很自在,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的烦恼?

  花在路边盛开,如此明艳娇娆,为什么你欣赏不到?水在河中流淌,如此清澈琤瑽,为什么你听闻不到?夕阳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悲怆高古景色,寻常巷陌风光,为什么你感受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你心会不到?

  把你的眼睛闭起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在计较攀援中活着?别人说我不好,为什么我久久无法释怀;别人肯定我、赞叹我,为什么我要以此为乐?深入地挖掘自己的问题,寻找苦痛挣扎的原因。庄子说:“举世皆誉而不加劝,举世皆谤而不加沮。”外界的评价等同于你自身吗?外界的赞扬会令你变美,毁谤会让你变丑吗?为什么如此介怀呢?

  只有向内观照自己,才能找到烦恼、染污的根由。这不是老师可以教给你的,也不是朋友可以提示你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帮助自己。

  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真正发愿想要解决问题,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直观心中升起的每一个念头,面对它,看住它。观者,看也,看住自己的念头;照者,见也,如明镜一样照见自己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回想自己走到今天,内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会不幸福?多问自己为什么。某人成为你的敌人,为什么你一想到他便怒火中烧,心生嗔恨。为什么?

  寻找问题,发现它,面对它,放下它。用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人心中皆有如来藏识,皆有成佛的种子,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么无法成佛,为什么被心魔所困扰?镜子原来如此明净,是谁将它惹上尘埃的呢?是风吗?还是污浊的世事呢?请记好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镜上的尘埃是我们自己染上的,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让我们一一观照,把尘埃渐渐擦去吧。

  有人绝望地站在海边,对大海说:“我将永远不爱海了。”荷花对他微笑道:“善男子,花将常在你的海里。”荷花在对你微笑,清风在向你致意,小鸟在对你歌唱,你的心感受到了吗?只有当我们的心海如明镜一般平静时,我们才有清澈的灵台去感受这一切,幸福、智慧、旷达等正面的能量才会临幸你的生命。

  只有敢于面对和自我超越,才能达到至善。生命的喜悦无从借鉴,真正的自在唯在我心。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潜在的问题。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大的感应果报。一个世界,一个社会,是一个小型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一个家庭,是最小的因果报应。一个妄念就是一个业因。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净空法师语)

  因循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自己所造的宿业,自己要去担当,自己要去面对,自己要去化解。

  观想回到原初的澄明状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爱欲所左右,寻找真实的自己。

  深深地吸一口气,寻找自己内在的喜悦。仔细感受,用心观想,会心处不必在远:我就像春雨一样泽被万物,润物无声;像夏月一样清凉皎洁,明旷高远;像秋日的落英一样盘旋起舞,深吻遒会;像冬日的冰雪一样洁净莹透,无色无香;像山间的泉水一样欢欣地与一切人把臂同游、尽情歌唱;像松林的晚风一样吹拂过迷途者流泪的面庞;像边塞的夕阳一样气势磅礴,映照落霞孤鹜;像大漠中的狂沙一样卷起万物,流转了万年的光华。

  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原本相磨相荡的态势之中,回到如婴儿之未孩的无穷可能性中,我是如此的清净、自在、圆满。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时刻记得这样的状态。“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在外不分别,在内守静寂。关闭纷弛的妄心,启用真心与本心。

  像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仁爱,像文殊师利菩萨一样的清净、精进,像普贤菩萨一样知行合一,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具有大愿、大力,救苦救难。我们要以一切佛菩萨为榜样,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现无限的可能。

  在生活中,敢于承当与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负面的评价,接受无常的定则。真正地接受自己,展现自己,立足于天地之间而无有忧惧,一片冰心,一片坦荡,完具智慧,完具慈悲。

  法师:下面,请各位同修针对刚才的禅修体验说说自己的看法,随心漫谈,触机而动,自然就是最好,真实就是最好。真的,就是善;善的,就是美。

  同修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曾想过要去观照自己,使心宁静而不再躁厉。可是,苦于没有一种专业的门径,指点我们怎样向内观,怎样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怎样面对烦恼,证得菩提。刚才法师的指导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使我们回家以后能够切实修行。感恩法师。禅修是一座宝库,等待我们去修证,去实践。

  同修二:我在刚才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禅修好比是黑夜当中的一双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双黑色的眼睛教我们向内观自己,而不是向外指责别人、怨天尤人。禅修教我们发现自己。

  同修三:平时在家庭中遇见每一件琐事,都会在心上系一个结。久而久之,心结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难解。于是就很容易去责怪自己的家人,家庭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今天才有所领悟,原来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的心如镜子一样,如果我很紧张,很哀怨,那么照射出来的世界便也是面目可憎的。别人又怎么会喜欢和我相处呢?好运气喜欢好脸色。我们要想改变别人的态度,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别人只是触发怒火的一个因,而嗔怒的种子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使它如水一般清凉、宁静,这样无论外因如何挑衅,我们都能够安住于自己清净的状态之中,学会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惟其如此,世界才能和谐。

  同修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应该好好参悟这句智慧的话。我们来此世间的时候一无所有,离开的时候还是一无所有,中间过程中获得的名、利,体会的爱、憎,不是云烟,不是梦幻,又是什么呢?我们总是想不断地购买一些东西,求得一些东西,贪爱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归于空无,为什么要成为它们的奴隶,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呢?这三天的禅修,让我慢慢找到了心灵归于沉静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去修行,相信一定会展现出更好的人生风光。

  同修五:人生本来的状态,是清净的、空的,但是这种空中却又包含了最大的丰盈与圆满。相反的,在人生中对于名闻利养的驰逐,看上去是为我们增加了许多东西,实际上却损折了内心的圆满与清净。越是向外追求,越是失去。一如掌中之沙,握得越紧,离散地越快。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根底,没有定力,没有灵魂,就很容易被外界普世的价值观所牵引,去追求才色名食睡。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禅修,并坚持将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同修六:刚才在禅修中,感受到了禅悦。刚开始的时候,师父的声音响起,问我有什么烦恼,我当下没有想起什么具体的烦恼。但是随着指导语的渐进,我逐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烦恼,真正开始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且想去面对它,改变它。因此我想,禅修应当是一生需要坚持的功课,不断省觉,不断内观,不断整理心灵,不断超越前一刻的自我。

  同修七: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香海禅寺的禅修了,我再一次来,是因为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助益,不愿意浅尝辄止。我总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分裂的,至少有两个我在作对。第一个我想做陶渊明那种出尘的隐士,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第二个我又是如此的爱慕虚荣,一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奢华的物质。我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真是苦痛纠结,想要改变别人,但是自己都不尽如人意,谈何改变别人呢?今天,我意识到,原来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要严于修证自己,宽于对待他人,这或许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吧。我发愿用两年的时间,来到香海禅寺来做义工,不知师父是否能够接受我?

  同修八:这三天禅修对我的挑战非常大。我的身体比较胖,早上五点钟开始的打坐对我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我喜欢这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刚才在面壁观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我脑海中想到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后又想到父母,我对他们怎么样,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还不够。后来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人使我欢喜,哪些人使我憎恨,我一一想来,一一观照,一一面对。这些事情虽然还不曾想出一个明朗的结果来,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我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安和。我开始感受到,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以后还会继续禅修,坚持下去。非常感恩香海,感恩师父。我感到这是一个疗愈心灵的过程。

  同修九:在这里,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内心对话。我由衷地感到,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任何的颜色,可是尘世中的种种遭际——人际、感情、事业等等,却将我们的心染上的颜色。我们有时快乐,有时伤悲,轮回周转,没有消歇的一刻。禅修让我的身体停下来,也让我的心灵停下来。现代生活风云变幻,常常使人猝不及防,我想起这样一句话:“慢慢走,等等灵魂。”禅修就是在等自己的灵魂,洗净它、护惜它,清净喜乐地去生活。

  同修十:我因香海的小册子与这里结缘。这三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吃饭的过程。我们在红尘时,每天都想要去追求鲍参翅肚,追求玉盘珍馐;但是来到这里以后,法师教了我们怎么吃饭,我们也看到法师们是怎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要专注在每一个当下,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起杂念,用全部的意志完成吃饭的过程,用心感受米饭在口中被咀嚼的每一个当下。这样,米饭清冽如酒香,任何一点回甘都能被我们明确地感知。法师们在喝粥的时候就是这样,具有出家人的从容、喜乐、满足,出家人的威仪令人心生向往。

  刚才让大家来参悟这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每次观想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都充满能量,如同电击。好的东西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今天与你们一同来修证它。

  有位同修看了我们的《香海禅》,问了我一个问题:“师父,您说如果把心清空,就能使人的能量乘以倍数地增长。请问它如何增长,又能增长多少呢?”我对他说:“当你起了这个乘以倍数的念头,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结果,这样,修行就是缘木求鱼。离清净、自在越来越远而已。”

  我们做事情喜欢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目的,有的人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精进,就懈怠了。这样,目的反而成为使你停止前进的借口。就像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以后,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考取了名校,于是就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年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须知,才性、灵气是需要日日护养,静心护惜的,如果以一个个狭隘的目的来损折自己的智慧,那么这样的追求就不值得效法。

  人应有愿景,发大愿,行正道,而不要执着于每一个短期的目的之上。什么样的愿景会使人此生受益?比如儒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样的愿,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说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此庄严誓愿并依此修证的人,此生自然能够有一番大成就,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将自己身上的习气,如傲慢、嗔怨、躁厉、急迫等一一克服,将对于名闻利养的追求一一放下的时候,你身上的能量才能彻彻底底地展现出来。否则,你就像一个倒满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纳不下任何新鲜的思想,任何异质的声音,这样的人有如一潭死水,是终归要发臭腐烂的。死水是令人绝望的,不流动、不振拔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希望。正因如此,朱熹在读书时想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要活,做人也要活。

  一个人立足于天地也好,与他人相处也好,自处独居也好,只有将原本的清净的自我展现出来时,方才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之一。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使自己回归到本来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无量无边的能量。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我们最应参省的人生至理。当因缘还不具足的时候,停住比勉强行进更为睿智。达摩在传法之前曾经面壁九年,这既是自我修证的过程,同时也是静待机缘时至的过程。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通过宇宙万物的运生规律来省觉自己,超越自己。他以万物为上师,以一切人为导师,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到无所不包的虚空之境,能够吸收、运用一切力量来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

  禅修所需要的是“心超三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状态。这并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两者最佳的结合。

  我们主张修行生活禅,亦即将禅修静定的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语默动静之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禅者的作风。要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烦忧,扫平心上的诸多尘垢,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身心的内观、内调,使自己回归到原本空灵的状态之中去,如此一来,原本的慈悲与智慧将次第展现,你将展现出非常优容、喜乐的人生状态。在这样的天地境界中,一切问题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问题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你不会再将它们视作问题与障碍了,相反的,所有人事都将成为加持你修行的上师,促进你的正向能量,使你在人生中展现出不凡的气象来。

  我们修行,应从小事着手,从凡人度起,从行住坐卧中体会禅的真谛。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智慧言语:“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优钵(优钵:梵语,亦即莲花)影。”破烦恼处,不在高古,如鱼精进不息,则闻木鱼声便可照彻烦忧;见性灵出,不必在远,三两荷花素净,当忆其出自淤泥。可见,清净、性灵都是从烦恼、污浊中步步参悟而被勘破的。我们今天在这里禅修,实际上是师父领你看看修证的道路,认认回归佛性的家门。至于之后的修行,就要靠个人的坚持与精进了。

  无量佛经,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即心即佛,也可说即心即魔,看你起心动念,看你如何护惜,看你如何安住,看你如何坚持。禅修的功课,一时都松散不得:“独立不愧影,独寐不惭影”,君子慎独,即使是独处时,即使是困厄中,也不能忘记修行。

  读十年书不算本事,读一辈子才见长进;修一时禅不算精进,修百世禅方见菩提。